太空君
关于我的一个双相朋友
内容目录
2025-06-23-my-friend-with-bipolar-disorder

写在最前面,这是一个情感故事引发的思考文,中间包含双相。读者不管是否是双相,请最好以冷静的心态来阅读此文,因为作者认为双相与心理冷静能力有关,初衷是希望对人有帮助,但有些想法可能仅适用部分人或被接受。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谈心,聊了一些他最近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朋友说了很多,包含情感、相处、情绪、三观、恋爱、面对问题的想法、以及处理方式。

朋友称呼为杰得,他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杰得大学毕业,普通学历,是一名普通的人。但因为从小喜欢自己动手琢磨玩具,习惯性独立思考,加上读书期间阅读了各类型的书文章,自以为有些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朋友还说他是个有缺点的普通人,比如有时候与身边人相处遇到一些不顺的事,不能以较好的情绪和方式面对。

故事始末

杰得一年前遇到了一个叫小喆的女孩,他们因为老家在一个县城而认识。

女孩似乎有些社恐,但他们两个人也许磁场不冲突,第一次见面相处没有不适,比较自然的聊天对彼此有了简单认识。一个月后关系变的亲近,但是包含杰得个人情感及婚姻压力和周边环境影响的原因(比如家人催他结婚)。 杰得觉得自己有些习惯不好,当小喆在自己身边时,总忍不住说些甜言蜜语。

杰得说小喆是个简单爱笑的人,虽然情绪有时波动容易哭,有些敏感多想,杰得和小喆就是两个普通人,哪怕两个人相处有时候不合会有争吵斗嘴,但是两人在一起陪伴出去游玩总体是开心。就这样走的越来越近,几个月后杰得与小喆同居。

问题是同居没两个星期,可能是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相处是之前没遇到过着情况,与之前一个星期只能见一两次的情况不太一样,有欢乐同时包暴露了相处矛盾,两个人并没有很好处理这些矛盾甚至有争吵,最后杰得有了想分开冷静一段时间的想法,和小喆说了。小喆不愿意接受这种分开,不舍得,为此还晚上没睡好觉。就这样最后小喆没有任何征兆的生病了,最后去医院看了才知道是带点抑郁的躁狂(怀疑是双相障碍)。

到后面就暴露了一些之前小喆没有向杰得透露的隐情。小喆曾经生过一次病,就是类似双相抑郁,影响了高中高考学业,因此还配了药一直在吃。 而小喆从来没提过这个,杰得一直被蒙在鼓里。其实这个时候两个人有了感情了至少是关心的,杰得对此很难受(与小喆的父母一起去的医院看病后才知道这些细节)。但是终究因为病情,小喆也不太能强势的去说不想与杰得分开。就这样在小喆生病之前分开没成功,生病后分开成功了。

在生病后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没展开说,大概就是杰得发现小喆生病状态不好时,有时会把房间弄得乱,或者害怕别人,或者情绪很低迷,感觉身边有个人照顾陪伴会好些,包括对于心理的疏导。对此杰得也有不舍和担心,刚分开时与小喆会互相联系问好。

朋友感触

杰得说他没想到事情会发生成这样,对于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包括情绪上有抱歉和反思。

杰得和我说了他的感触,他觉得目前的环境确实很容易给人压力,再加上三观等,需要更强的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思想去面对,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会发生双相或者抑郁的人,在当下环境只能说更加不容易,需要提高自己的情绪处理能力,有更强大的心脏。

杰得还说他想过与小喆的事情,包括刚开始感觉小喆有时特敏感,或者容易哭,经过杰得描述,如果他的感受没错,小喆这样的人善良简单,但不排除她已经知道自己有双相或者生过病的原因,心里过意不去或者否定怀疑自己,或者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瞒着此事。

杰得也觉得自己处理方式不对,与小喆的沟通做的不够好,处理事情的方式欠妥。

还有小喆曾说她小时候做过留守儿童,还转过学,小学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

加上留守儿童爸妈不常在身边,导致转学时离开了曾经认识的同学朋友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重新认识新同学,也许小喆小学初中时期就因为这个换城市转学就已经让她受影响导致害怕交朋友并且害怕没朋友,小喆说他的朋友不多(不擅长社交也许是结果不是原因)。

进入陌生的班级,认识新的同学,尽管可以说小喆最后习惯了,在新的城市读了初中高中,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到一个新的学校新环境,多多少少对小喆有些影响,包括小喆心理可能一直没底气,小喆因为本身容易多想(小喆自己是小学转学过来的 朋友不多,认识没几年)

我明白杰得的意思,人在小学的时候换了环境,如果说因为朋友少或者刚转学没底气,在过程中可能多少有些心理影响,也许这个影响不是很大,但这可能影响了一些小喆的心理活动以及思考习惯,包括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思考方式,对自己情绪的处理,比如有时候爸妈不在身边时小喆是如何倾诉他的情感,以及小喆作为姐姐,她喜欢她的弟弟也很关心她,但是小喆却也看一类少见的小说,女主小说(就是小说主角是女性,同时小说里的社会是一个有女性主导的社会) 也许这与小喆疼爱弟弟同时爱胡思乱想怕家里重男轻女的矛盾心理活动有关联。

关于双相障碍

表现形式

对于杰得说的这个双相,我阅读了一些资料对双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双相大概表现形式是:躁狂、抑郁交替出现,就是生病时偶尔躁狂,偶尔抑郁。

结合朋友杰得的描述,大概是患者偶尔情绪激动或者想到了一些委屈、难受、压抑在心里的事情时,突然爆发出来。等过了一段时间冷静下来了,或者额外加上想到自己前不久的躁狂行为,抑郁、否定怀疑自己,而基于杰得描述,对应到具体的事情:杰得与小喆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小喆甚至可能因为这个有对于身边人有一些愧疚自责感。

总体来说就是躁狂时:情绪爆发躁狂、亢奋把很大的情绪、精神力、身体力量发泄出来。抑郁时,否定自责愧疚内心难受忧伤。

触发诱因

双相障碍发生的原因因人而异,目前还无法明确断定。通常有特殊学习需要的资优生都会被误会或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可以确定的是,其成因与遗传以及压力都有关系。极少量样本的双生子(双胞胎)研究显示,此种疾病的成因的确存在可能的遗传因素,环境影响较大。

前面说的是表现形式,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会生病,据资料显示却是有多个因素。 以下是与杰得沟通后分析认为主要相关的因素:

  1. 环境压力
  2. 精神状态
  3. 基因

环境压力

首先说环境压力,小喆在工作生活上是有压力的,我们可以描述:24左右的女孩,生活经济压力,工作压力,面对结婚,来自家庭父母的压力,世俗的压力,或者一些迷茫,来自与杰得沟通时争吵矛盾的压力,这些不用我细说,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社会特别是现在发展快速的社会普遍存在的,(也许普通百姓家庭更多,比如更容易有经济压力,思维格局不够容易把自己变成热锅上的蚂蚁,自己习惯多想操心给自己打来压力)。这个环境压力会让人情绪不好,大脑精神有压力,可能导致睡不好觉,失眠,多想。让大脑长期处在一个活跃或者紧张状态,大脑没有适当休息恢复。

这个环境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这花花绿绿的世界,加上激烈的竞争学习考试竞争,毕业工作竞争,社交社会关系,又是婚姻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不会处理好情绪,或者有时为一些事钻进死胡同想不通折腾自己失眠,那遇到一些未预料很受刺激的事确实影响心神,有概率进一步影响精神受损导致双相

精神状态

失眠多想导致精神状态差。这里要指明一个很重要的点:神经细胞状态。大脑思想感受等复杂活动从生物角度来讲,是大量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产生,失眠长期活跃或者紧张会导致人的精神状态不好,可以理解为神经细胞一直在运作没有休息,出现了疲劳,可能会不能正常工作(信号丢失或者信号错乱或者信号激烈),因为正常来说每个人需要休息睡觉,休息时神经细胞也得到了休息,反之亦然,没休息好大脑内部可能受损或者不能像平时较好的运作。

我们可以通过跑步比喻大脑活动的方式来解释帮助更好的理解:跑步比作大脑思维活动,身体各部位肌肉比作神经细胞。 当我们跑半个小时步时(大脑活动半个小时),跑步通过肌肉活动实现身体动作,包括手脚活动(思维感受通过神经细胞传递信号来实现,比如多巴胺内啡肽,包括高兴难受),我们肌肉会感觉酸累(神经细胞疲劳),半小时持续有些人还能跑有些人不能跑了每个人身体差异(每个人身体大脑差异)。

但是当我们跑步跑了一天24小时没休息(大脑活动24小时没休息),我们多数人身体肌肉完全受不了非常酸痛其实很难做到24小时一直跑(24小时失眠多想神经细胞一直没休息,类似肌肉一样处于非常疲劳状态) 也就是说,有些人失眠,大脑24小时没休息,神经细胞处在疲劳甚至休克边缘,然后加上一些烦恼的事情不开心的事情情绪一上来,部分神经细胞不能像平时一样来工作处理信号了,或者处理信号不受控制,表现出来就是:情绪失控,也许知道自己情绪失控但是控制不住,敏感害怕,亢奋,或者抑郁(因为平时控制自己,处理思维的神经细胞长时间没休息疲劳不能像平时那样工作了)

类别跑步(身体层面)大脑活动(神经细胞层面)
基础构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
活动过程持续跑步持续思考 / 情绪波动
正常使用时跑步半小时,肌肉有节奏地运动与休息白天工作/学习,神经细胞活动正常
过度使用时跑步 24 小时肌肉极度疲劳、酸痛甚至失控失眠 + 情绪激动 → 神经细胞极度疲劳,功能紊乱
疲劳后状态肌肉酸痛、无法继续协调动作情绪失控、思维混乱、敏感、亢奋、抑郁
影响恢复能力肌肉长时间不休息 → 恢复慢甚至拉伤神经细胞长期疲劳 → 情绪系统难以自动调节
正常修复方式休息、拉伸、营养睡眠、情绪释放、冥想、放松

精神状态也可以说是精神世界,构建稳固的价值观念,提高内在,提升见识心胸,丰富精神世界,相信可以让自己内心更强大,自信,可以抵抗外界的打扰影响不被撼动。

基因

结合资料与杰得讲述的事情,经过综合分析其实已经说完了双相障碍发生的整个过程,只是还有个内因没说,因为这个与基因有关,因人而异。资料的解释大概就是:因先天基因弱化脑部处理情绪能力低落诱发的(而本人的理解是先天基因导致神经细胞更容易疲劳失常或者不受控制状态)

这里的先天基因导致不一定直接就是神经细胞相关的基因,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我甚至怀疑是综合的,试想一下这世界上任何人几天没休息好失眠,大脑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谁的大脑能有一个好的清晰的处理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呢,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一受刺激,在神经细胞处于疲劳失常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控制信号物质的释放,比如多巴胺内啡肽或者等其他与情绪有关的,那谁都有可能躁狂或者抑郁。

效预防和治理

很多资料和具体案例表明,也如上文所说,可以确定的是,其成因与遗传以及压力都有关系 不管是不是基因遗传问题,终归受环境影响很大。

预防

可以从两个点来预防 环境压力,这个是很大的因素,因为他会让人失眠压力到精神状态差。而一部分人因为不会处理情绪加上失眠导致生病。

  • 拒绝压力影响 是的,直接拒绝压力,提高精神层面高度,提高精神力,思想高度,三观, 或者换环境,但总体来说最好是人能做到自己不被环境影响,或者影响较小,认知世界更多的多面,各种世界可能的事情、大心脏宠辱不惊的心态。

  • 不要让自己失眠多想 好吧,如果真的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做不到不受环境影响没有压力,那么得控制作息,生活过的释然一些。 让自己哪怕有压力,每天也能睡好休息很好,保证让自己大脑得到好的休息,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哪怕受了什么刺激或者遇到什么事情让自己情绪很不好,身体健康的状态包括精神状态良好让人可以面对突发状况并处理好而不是失控。

  • 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是对拒绝压力和避免失眠的补充,说白了要提升自己的内心世界,三观,多思考各种事情并学会去接受。(很多时候一些情绪失控是一些没想到或者不太能接受的事情发生,但人最好是有一个这世界什么都可能发生的心态,这足以面对任何事情让你内心释怀,当真的发生一些事情也不会那么受刺激)

药物治疗

如果已经发生了抑郁或者双相,是需要治疗的,不能不管,最有效的治疗就是药物治疗,据了解原理还是两方面:

  • 一是降低亢奋的要让患者冷静情绪稳定
  • 二是提高睡眠质量强制让患者多睡觉休息,从而让大脑休息,神经细胞慢慢的从疲劳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

不管很可能恶化(一方面躁狂发生后情绪进一步受影响,另一方变大脑疲劳状态没有得到休息恢复)。

内心精神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多么的了解这个世界所有事物,但我们至少可以去知道明白“一花一世界”,从而明白很多事情可能是我们不可控制的,不可预料的,当我们明白这个,更容易有一颗释怀包容的心,首先包容我们自己,顾好自己把自己生活过明白,才能以好的状态去面对他人,然后面对身边发生的事能更好去处理,从而不那么容易情绪激动失控或者受刺激。

如果自己真过不明白,自己就硬是脑子有时不够用,一些事费劲,有些事情稀里糊涂处理不好,那就请大大咧咧一点,心脏强大一些,厚脸皮些,先顾好自己,也不至于自己别扭难受,能改善失眠抑郁的情况。

参考资料

来源-维基百科-雙相障礙

双相障碍 (英语:bipolar disorder),也称双相情感障碍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抑郁交替出现),或出现躁狂抑郁混合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旺盛、活动增加等,抑郁发作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活动减少等,混合发作则是躁狂、抑郁同时发生或快速转换。

双相障碍病因不明,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都有影响。许多基因都会略微增加发生双相障碍的风险,但目前尚没有找到占主要角色的基因,还有如长期压力和童年受虐等环境因素,都有可能致病。若患者经历一次以上的躁期,称为第I型双相障碍。如果躁最多为轻躁,有超过一个重性抑郁期,则为第II型双相障碍。如果躁最多为轻躁、郁不足归重性,则归类为环性心境障碍。如果该现象是由药物或过量饮用咖啡所引发,则不能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会出现类似症状的疾病和情况包括:药物滥用、性格异常 、过动 、精神分裂症以及数种医疗状况[1]。

双相障碍患者的躁期,可分为“躁狂”或是“轻躁狂”,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影响生活及工作和是否出现精神病症状。若是躁狂,患者感到或表现出异常开心、有活力、易怒[1],常会做出不计后果的决定,对睡眠的需求也往往会减少。患者的郁期,会哭泣、缺乏与他人眼神交流、对生命萌生负面看法,也有自杀的可能。病史长达20年以上的患者,其自杀风险超过6%,自残风险则约30-40%。双相障碍也常伴随焦虑障碍以及药物滥用等心理问题。双相障碍的治疗通常包括心理治疗以及使用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物。常用的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和部分的抗癫痫药物和多巴胺抑制药。如果病人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风险,即使病人本身不愿意接受治疗可能还是有强制治疗的必要。

双相障碍患者相对于一般人,由于自然原因(如心脏病等)死亡的风险是常人的两倍,这通常是由于生活习惯不佳,或是药物副作用[1]。约有3%的美国人在一生当中会经历双相障碍发作[3],在其他国家的患病率较低(大约是1%)。一般而言,双相障碍常发作在25岁前后,不同性别间的发生率并没有差别[12]。双相障碍在1991年的美国大约消耗450亿美元的经济成本,这当中大部分是由于因双相障碍而损失的工作日数(每年约50日)。

名称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一般译作“双相(情感)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会被误写作“双向(情感)障碍”[14][15]。此外,在台湾又译双极性(情感)障碍或双极性(情感)疾患[16],在不同文献中还出现过双极疾患、双相情感疾患、双相症[19]等。除“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外,该疾病还有别名如躁狂-抑郁性精神病[7](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台湾译躁郁症)、环性精神病(cyclic psychosis)[7]。另外,英文名“manic depression”在ICD-11 中会匹配至“Bipolar type I disorder”(双相Ⅰ型障碍)。

症状

双相障碍在晚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发病率最高。[21][22]疾病表现一般为抑郁和躁狂交替反复发作。这类症状发作期间,患者常常表现出对正常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干扰,如躁狂期间的坐立难安及抑郁期的动作迟缓、对生理节律和认知的影响。[23][24]躁狂的情绪扰动有不同程度,从欣快到烦躁和易怒。[25]某些精神病性症状,例如妄想或幻觉,可能在躁狂和抑郁期间出现,其内容和性质与患者当前的情绪状态一致。[26]在某些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中,抑郁症状更为突出,而躁狂发作始终较轻,即属轻度躁狂类型。[23]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标准,躁狂和轻度躁狂的区别在于持续时间:如果高涨的情绪症状持续至少四天,则可能被诊断为轻度躁狂,这些症状持续超过一周,则被诊断为一般躁狂。与躁狂不同的是,轻度躁狂可能不会伴随着生理功能受损。[27]抑郁同躁狂两种心境交替反复发作的生理机制为何,目前仍未有公论。[28]

梵高很有可能患有癫痫或双相障碍 (图为1889年所绘的《自画像》(Selbstbildnis)

名称

躁期 躁期,患者会产生极度愉悦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可能被当事人形容为兴奋的、有活力的、满足的、狂喜的及冲动的等等。除此之外,患者会表现出与亢奋情绪相关的行为,包括自我膨胀、精力旺盛、多话、性欲增加、失眠(睡眠时间缩短,但却仍然拥有旺盛的精力),并且会产生自制力降低和危机感降低的情形。

轻躁时,患者会感觉特别有活力或创造力,且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许多病患会留恋处于轻躁期的感觉。实际上,许多患有双相障碍的艺术家在处于轻躁时期的作品产量会增加,水准也会特别高。

有些人很幸运地,一生长期处于轻躁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造成任何令当事人无法忍受的不便,则不需要治疗,严格来讲也不被视为疾病,但仍旧被归类为双相障碍的一种形式。这种精力充沛的人常常变成所谓的工作狂。

轻躁也有不好的一面,例如:患者会因为自制力降低而挥霍金钱、乱交朋友,或者进行不切实际的规划以及危险的投资。也有可能因为情绪太过亢奋而失去自制力,导致乱发脾气或讲话不经思考,而在行为或言谈间伤害到身边的人,例如突在公众场合无缘由地对陌生人说出可能带有戏谑、嘲讽,甚至挑衅的言语。

躁狂则损害患者的认知能力,可能产生幻觉,从而妄想及认知扭曲等。有些患者在高昂的情绪与幻觉中产生暴力或者自残行为,有时也会作出不可理喻的行动或者决定。

躁症若没有被治疗,会越来越严重。反之,若在发作初期即受到良好的控制,就能保护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受到的损害尽量小。

郁期

郁期(depressive episode),患者会感到抑郁,包括闷闷不乐、伤心、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悲痛、自我厌恶、内心空虚等。如果进入重郁,也有可能感到失去生存的动力。

郁期的行为视轻重程度(mild or moderate depression to severe depression)而定,包括不想讲话、睡眠时间变短、经常性地哭泣、自暴自弃、产生想自杀的念头,或者将自杀付诸行动等等。

分类

根据ICD-11,“双相及相关障碍”大类主要包括“双相I型障碍”(中国大陆译“双相障碍I型”)、“双相Ⅱ型障碍”(中国大陆译“双相障碍Ⅱ型”)与“环性心境障碍”(台湾译“循环性情感障碍”)三种。其中I型与Ⅱ型表现相似,唯一区别为I型需出现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而Ⅱ型为轻躁狂发作。

循环型情绪障碍表现为长时间的心境不稳定,期间有若干抑郁和轻躁狂的周期,且没有一种抑郁或躁狂的表现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足以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中/重度)的标准,可伴有正常心境间歇期。

青少年双相障碍,多是从一种轻微情绪交替违常引起。简单来说,情绪违常跟双相障碍一样具有“情绪愉悦、亢奋”与“情绪低落”两种状态交替的特征,但强度不及双相障碍的标准。一定比例之拥有循环情绪病征的儿童,在青春期会转变成双相障碍。同样的,若需更多关于循环性疾病的细节,请参阅DSM。

成因

双相障碍发生的原因因人而异,目前还无法明确断定。通常有特殊学习需要的资优生都会被误会或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可以确定的是,其成因与遗传以及压力都有关系。极少量样本的双生子(双胞胎)研究显示,此种疾病的成因的确存在可能的遗传因素,环境影响较大。

对于第I型双相障碍,其(先证者)发病一致率在同卵双生子(同卵双胞胎)中约为40%,在异卵双生子(异卵双胞胎)中则为0-10%。从第I型双相障碍、第II型双相障碍及循环性情感症的总和来看则为42% vs. 11%。各种双相障碍总的遗传可能性是0.71。这与单相抑郁症(抑郁症)相符合。如果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发病率一同加进来观察,其发病一致率为67%(同卵)和19%(异卵)。与同卵双生子(同卵双胞胎)相比,异卵双生子(异卵双胞胎)相对较低的发病一致率可说明“相同的家庭环境对于是否造成此类疾病之影响是有限的。”

2018年六月,《科学》期刊发表一篇统合分析初步发现,双相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有许多共同的可能致病基因。

治疗

此章节尚无参考来源,内容或许无法查证。 (2022年4月1日) 根据至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双相障碍无法被单靠一种治疗方法根治,能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情绪起伏的强度、抑制过多的多巴胺、改善睡眠等周边的方法,来促使患者症状改善,也可以使用教导患者如何正确抒发情绪与压力,以及改善患者外在环境。在多方治疗的努力下,患者能恢复成正常人,最好的情况甚至能停药或只需服用少量药剂,双相障碍跟精神分裂症,以及少数案例为先天,大多都是后天环境因先天基因弱化脑部处理情绪能力低落诱发的。

患者也能够通过心理治疗来学会面对自己变化过于快速又激烈的情绪。心理治疗也能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如何能影响到周遭的人事物,并且学会处理或弥补它造成的后果。就一个两度住院的患者而言,正常而稳定地服药与生活作息与否,直接影响病情的稳定及发展,如果再加上充分且积极的病识感,一样能够期待患者丰富又多样的生活。

药物治疗被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线疗法。[35]研究表明,药物是对双相情感障碍而言支持最为充分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在减弱躁狂和避免其复发方面是最好和最快速的治疗方案,但只是整体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往往需要结合心理治疗进行。[36]

药物治疗

医院通常会开药以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包括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有时也会建议联合用药。[37]

稳定剂锂盐能协助稳定双相障碍患者情绪起伏。不过,锂盐浓度若太高,会造成中毒反应,所以目前常使用一些其他的的药物如抑止多巴胺理思必妥2ml来搭配锂盐,而不是单用锂盐治疗。由于成本低和普及度高,碳酸锂片和碳酸锂缓释片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但通常需要搭配其他药物使用,并注意副作用[38]。综合而言锂对躁和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都优于其他药物,但由于中毒危险,且历史上的来源多夸大其对于肾脏和甲状腺的副作用,因此在发达国家运用率持续下降。[39]

其他可用的抗癫痫药物还有拉莫三嗪、卡马西平、丙戊酸、乐命达等。拉莫三嗪抗抑郁效果比抗躁症效果强,是目前美国德州规范建议的双极性抑郁期的首选药物。其他的抗癫痫药物或锂盐或抗精神病药物多半以抗躁症的能力较强。诸如氯硝西泮类的苯二氮䓬类药物虽然也能抗癫痫、抗躁症,但容易产生依赖,只建议在其他药物起效前短期用于抗躁。[40]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可抗癫痫但是无效。

抗精神病药物,也常被用来控制躁症,甚至是郁症。如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理思必妥等。由于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后,容易导致抑郁的倾向,所以上述的这些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便显得相当重要。抗精神病药物比较容易造成体重增长,严重者会演化成二型糖尿病。可以通过在开始使用抗精神病药时同时起用二甲双胍预防。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也有人认为有效。事实上,以乐命达为例,其本身即具备钙离子和钠离子通道阻断的效果,至于其他的药理作用,则包括减少谷氨酸产生,以及阻断NMDA受体。(NMDA受器活化后的传讯路径产生之NO会对神经细胞有毒性)

抗抑郁药单独使用效果不优于一般情绪稳定剂,因此一般是组合使用。[37][46]曾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有引发躁狂、加速切换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双相I型患者。[47]现在的SSRI类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剂组合用药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但出于传统原因还是会避免。单独使用SSRI抗抑郁药加剧躁狂的可能性也远不如以前的三环药,仅是两者合用的三倍。[48]

电痉挛疗法(ECT)对于急性发病有效,特别是对于有精神病性障碍和紧张症特征的发作。对于选择避免用药的孕妇,也推荐使用ECT。[37]暂时不清楚氯胺酮是否有效。[49]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 服用情绪稳定剂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方式部分如下:[50]

不良副作用应对方式
一般而言调整剂量,或在一天内调整服用时间。更换情绪稳定剂的种类。
体重增长预先警示;推荐健康饮食与运动。如果是抗精神病药导致,可加用二甲双胍。
脱发添加锌 10–50 mg/天 或硒 25–100 微克/天。

心理治疗

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聚焦疗法(family-focused therapy)有预防复发的作用。人际和社交节律疗法和CBT对于残留的抑郁症状也有作用。[36]一些治疗师强调要和躁狂中的患者交流,建立治疗联盟,帮助恢复。[51]

心理教育有助于提升患者服锂药的依从性。[52]家庭疗法 的证据不足。[53]认知疗法的证据“不错”。[54]其他疗法证据较弱,有的没有经过随机双盲实验。人际和社交节律疗法也有较好证据支持。[55]

无论是药物还是心理治疗,双相都不能治好。但是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且学习如何在症状发生之后仍然维持其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和自信心。

共患病和治疗

多达68%寻求治疗双相障碍的患者会已经患有肥胖症,因此帮助患者减重对于预防其他健康风险来说尤其重要。肥胖的管理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的例子包括饮食干预、运动、行为疗法或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减肥药或更换已开的处方药。[56][57]一些患有肥胖症的躁郁症患者也可能有资格接受减肥手术。这些不同方法大多对于一般肥胖人士设计,对于双相患者的的具体有效性尚不清楚。[56]

另外71%患者患焦虑、56%患物质使用障碍[58][已过时][59]、36%患某种人格障碍、10-20%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7]心理之外的疾病,37%患代谢综合征,35%患偏头痛、21%患肥胖症、14%患2型糖尿病。[47]这些疾病加在一起,导致双相患者的疾病负担通常很高,死亡率也是一般人群的两倍。[47]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也很常见(7.5%)。旧时以为是锂导致,现在发现发病率无论何种药物疗法都不低,虽然锂和喹硫平确实是有增加概率。[60]